top of page

2024暑假:蔗糖傳奇

一、關於甘蔗的種種


我意識到甘蔗離孩子們的生活越來越遙遠,是在一個孩子把竹子叫成甘蔗的時候。這個講糖業的營隊,就從甘蔗開始說起。



我們準備了紅甘蔗,和白甘蔗,讓孩子們把皮削掉,嚐看看。削皮、切塊、咀嚼、呸渣,這個循環走過,孩子們跟甘蔗就更近了一點。


好吃嗎?孩子們多半不喜歡。也有孩子說到,這跟他們之前吃的味道不一樣。這正好可以談到,夏天其實不是甘蔗的產季,中秋後的甘蔗,糖份才夠,也才能當作製糖的原料。


呸出來的渣,也有用途。在我們上課的商滿生紀念館,就有許多「甘蔗板」,是用榨過的甘蔗渣膠合做成的。第二天我們會經過的紙廠,原本也是以甘蔗渣為造紙的原料。


試完了甘蔗的味道,我們來嘗試糖的味道。一樣的甘蔗,能做出許許多多不同的味道。



紅糖,被說是大便的味道,也有人說是中藥的味道。黑糖,有人說吃到咖啡的味道,有人吃到熱熱的感覺。砂糖。尤其是我們本土甘蔗的砂糖,大受好評。最奇妙的一種,是駿騰的溪北文化團隊,研發的龍眼花糖。直接吃,會把龍眼花吃下去,產生一種苦澀味。但泡在水裡,就會有一種花朵的清香。


最不受歡迎的,是貞儀特別準備的代糖。許多孩子畫出了雪花,提到一種奇怪的涼涼的感覺。這一樣是種甜味,但卻讓人覺得不是那麼舒服。


這一連串的味覺體驗,讓小孩把味覺跟「顏色」、「物品」,甚至「方向」(你會覺得味道往某個方向跑嗎?)連結,一方面想帶孩子深入自己的感覺,另一方面,也想讓孩子們看見,一支甘蔗的千百種樣貌。


下午,我們調配甘蔗汁特調,和用糖做糖葫蘆。早上孩子們在市場,選擇了自己想嘗試的水果。下午熬出糖漿,淋在水果上,快速冰鎮。


在熬煮的過程中,我們觀察到糖漿「出砂」的現象。



當熬煮到水份太少的時候,許多的糖快速結晶,整鍋糖漿變得「砂砂的」。士哲從溶解開始解釋這個現象。原本,砂糖住進去水的空隙裡面,但水變得越來越少,空隙也越來越少,最後糖住不下,就跑出來了。


本來不太討小孩喜歡的甘蔗,加進了牛奶和檸檬,卻變得大受歡迎。尤其是牛奶,我們準備的牛奶,一下就被用光了!


有了味覺的體驗為基礎,第二天我們要踏上台糖鐵路的旅程了。


二、糖鐵布袋線


第二天,一到新營,借完腳踏車,就下起傾盆大雨。


我們在雨中前進,經過糖鐵新營站舊站,和附近的台鹽倉庫。路上看見了鐵路的「分道」(pun-tō,轉轍器)。


一路上會看見的遺構,我們挑出一些有特色的,依據老照片,繪製成明信片,讓小孩沿路尋寶。來到乘坐「勝利號」的地方,現在是販賣部和辦公室。從前,其實是地磅和檢驗站。大量的甘蔗台車,在這裡排隊秤重,再拉入糖廠中。



勝利號,從新營跨越急水溪,開往柳營的火燒店。在過橋前,可以感受到火車爬坡的感覺。這是一台過去在布袋線上,專門載運旅客的客車。車上有股柴油味。對火車特別有興趣的孩子,近距離看著駕駛。其他人,有的把濕掉的鞋襪脫下來,有的看著窗外。真像真的在過去,冒雨搭上車的旅客。


回程到新營,我們參觀了機關車庫,看見日立牌、德馬牌、溪洲牌等等不同型號的車頭。車頭上,有它所屬糖廠的簡稱標誌。這些標誌,廠牌,都變成我們隔天,製作紀念手提包的素材。


直到中午,雨勢才暫緩。下午開始騎,雨又下下來。後來我們決定。去到東太子宮站就好,不要騎到預定的鹽水了。雖然只騎到一半,但還是看報這段旅程最重要、壯觀的史蹟:卸鹽台。



卸鹽台,是產自布袋鹽場的鹽,轉運的位置。鹽車開上卸鹽台,從台上把鹽沿著斜坡卸下,倒入停在台下的大台車上。這種大台車,輪距可以直接跑上台鐵的軌道。從台糖鐵路直接接上台鐵縱貫線。


再往前,就是東太子宮車站,旁邊不遠處,就是台紙紙廠。我們在這裡稍作休息,雨仍然下不停,難以再往前推進。只好等雨勢稍小,就回頭返回新營。


三、蔗糖傳奇


第三天早上的遊戲,是營隊的高潮。我們要在一張巨大的地圖上,模擬日本時代「會社」、「地主」,和「佃農」之間的互動關係。



這個遊戲裡,有稻米、蕃薯、甘蔗三種不同的作物,每一回合,市場的價格都會變化。會社非常有錢,但不能種田,需要聘請佃農來協助(後來為了遊戲進行,也開放地主協助),開墾農場。若蓋了糖廠,就可以把甘蔗轉換成蔗糖來出售。地主一開始就有土地,可以種植。佃農則沒錢沒地,只能等待別人聘雇。


三種職業,有三種不同的勝利條件。會社,要達到另一間會社兩倍的金錢,來併購另一間會社。地主,要蓋出一間自己的糖廠。佃農,則是要擁有三塊自己的土地。在這些預設的規則下,孩子們可以自由發揮,結盟或者敵對。


遊戲的過程,其實反應了孩子們的人際關係。幾個男生們,和女生針鋒相對。身為佃農的他們,堅決不幫女生的會社耕作,也鼓吹另一戶佃農不要耕作。但另一戶佃農很快陷入餓死的危機,反而跟幫會社耕作的地主,陷入瘋狂的削價競爭,甚至最後變成免費耕作!



一組佃農,對女生的會社,發起了抗議行動。只要在遊戲裡,被侵佔土地、殺價,或者挨餓,就可以獲得一張「組合卡」,集滿三張,就可以對會社發動抗議。會社跟佃農的玩具,要一起玩一組糖業歷史圖片的對對碰遊戲。佃農獲勝,則抗議成功,會社獲勝,則抗議失敗。


這次抗議,會社發動警察的力量,沒收了佃農的其中一組牌,抗議以失敗作收。失敗的佃農組,相當挫折,他們真的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了了。


後來,另一組佃農,在友好會社的資助之下,買到了土地,贏得遊戲。而會社靠著糖廠繼續壯大,併購了另一間較慢蓋糖廠的會社。那時,被併購的孩子才發現,糖廠真的是關鍵。這些私人企業,靠著糖廠,成會平原上政治與經濟的中心。


下午,我們雕刻橡皮擦章,用壓克力顏料,蓋在手提袋上,製作自己的小紀念品。這些機關車上的印記,留在袋子上。時代雖然過去,還能用另一種方式,延續在人們的記憶裡。





 
 
 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